消费贷进退:交行规模增超90%,张家港行减逾42%!个别行消费贷不良率激增近8个百分点|年报观察

Thomas 130 0

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银行业息差继续收窄,对公和零售业务都面临了更激烈的竞争环境,在零售利润整体承压的情况下,除少数银行规模收缩,零售业务中消费贷总量大增。

此前,消费贷刚刚经历了一波“短暂的春天”。3月末,《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的落地后,消费贷在期限延长的基础上,利率进一步下降,银行消费贷再次掀起营销热潮。不过,仅仅几天后,从4月开始,3%以下消费贷利率被叫停。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贷规模普遍扩张的基础上,银行需要严把风险关,考虑到经济周期变化,消费贷不良上升或成行业趋势。

个人消费贷规模激增近7500亿

正处在零售转型期的平安银行,选择压降高风险零售资产,贷款结构调整属预料之中。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在经济顺周期时,该行通过快速扩张实现了规模增长和营收利润提升,但在经济调整期,部分产品策略和风险控制未能及时跟上,导致了一些问题。

冀光恒称,平安银行在过去18个月中对零售战略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是在高风险业务的调整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银行逐步降低了高利差、高风险产品的比例,转向更加稳健的产品结构。

事实上,消费贷规模较大的银行中,只有平安银行消费贷余额收缩,其余银行消费贷余额均大幅上涨。有12家银行同比增幅在两位数,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增量均在千亿以上。

大行中,工商银行(601398.SH)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211.95亿元,同比增幅达28.3%。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449.17亿元,增幅26.21%。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600036.SH)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增幅31.38%。兴业银行(601166.SH)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73.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7%。中小银行里,重庆银行(601963.SH)个人消费贷款增速超过50%。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银行去年个人消费贷余额达到3302.6亿元,同比大增九成,且增量也排在所有银行中首位。事实上,2022年,交行消费贷余额还不足1000亿元,该行在年报中提到,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幅连续四年行业领先,市场份额较上年末提升2.9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去年零售贷款增量约占全部贷款增量的四成。“这在主要银行里面应该说是很少有的。”

多位银行业人士在受访时表示,各银行年报对于消费贷统计口径有较大差异,比如中国银行(601988.SH)并未在年报中单列个人消费贷细项,仅在年报中提到:“非房消费信贷余额增长958.25亿元”。另外,邮储银行(601658.SH)个人贷款中包括个人按揭和消费贷,也有银行将个人按揭、个人经营贷和个人消费贷详细列出。考虑到不同银行统计口径有差异,消费贷规模差异难以直观比较。但仅考虑增量,上述23家银行2024年消费贷净增超7488.2亿元。

短暂的窗口期

“多做消费贷是不少银行的共同选择,一方面有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在净息差收窄的大环境下,和对公业务相比,消费贷的获客和运营成本都比较低,风险收益也相对稳定,见效快,而且能够带动结算、存款和理财等其他业务。”一位股份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文件,将消费贷的还款期限上限从5年延长至7年、提高个人消费贷额度上限。

惠誉研报分析认为,此次文件放宽消费贷期限和额度上限,要求贷款机构向借款人披露全部费用和成本,是提高透明度的正向举措,同时禁止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条款,并指出金融机构应致力于降低借款人融资成本,这反映出政府希望通过降低消费者融资成本来支持经济。

一位国有行省分行个金条线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实际上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后,银行还需要等待行内文件才能正式执行,总行是3月21日才下发了正式文件,个人消费贷无论有抵押还是无抵押,期限从5年延长至7年,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平均利率下调了20个基点,3月末,又再次收到通知,要求停做低利率消费贷,前后窗口期很短,也就10天。

一位招商银行客户提供的截图显示,此前他收到了招商“闪电贷”利率折扣券分别为2.78%和2.58%,但两张利率优惠券均在3月31日到期。

为了防止“价格战”导致风险上升,各家银行纷纷在4月初暂停了低利率消费贷。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消费贷贷款利率不断下探会导致利率端的无序竞争,使得机构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也存在被套利者盯上乃至组团套利的风险。”

高增长下的风险挑战

面对消费贷的高速增长,银行管理层也表达了对风险的高度关注。交行副行长顾斌在发布会上直言,行业零售业务风险整体有所增加,预计也会对整体资产质量形成压力;该行将兼顾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加强对零售资产的质量管控,加强贷后管理和逾期的管控,提升催收和处置的效率,争取把零售贷款的质量控制在一个预期范围内。

从数据来看,仅有少数银行披露了个人消费贷不良数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在港交所上市的渤海银行该项指标则从从2023年的4.44%大幅上升至12.37%。

有银行总行人士表示,在规模做大的背景下,如果资产和客户资质稳定,不良贷款余额同步增加或不变,相当于分母变大,不良贷款率理应不变或下降,而不良贷款率如果上升得更快,则说明出风险的贷款比例更多,非常值得业务部门关注。

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谈到零售资产质量问题时表示,零售不良主要是受居民债务周期、房地产周期影响所致,呈现的是周期性、行业性特点。

他认为,市场应理性看待零售风险:“零售信贷风险有个特点:即时暴露。到期资产刚性暴露,即时影响,想压都压不住,很难把风险成本后置,而且处置所消耗的拨备往往会比较高。因为很多需要先核销再清收,所以提高了当年的一些风险成本,但后续的清收又可能能回补一部分利润。”

惠誉评级认为,中国消费贷新规应能提升部分借款人的信贷可得性,扩充整体消费金融市场,从而为国内消费和经济活动提供适度支持。不过,若该改革导致授信标准放宽或向信誉较低借款人的放贷大幅攀升,贷款机构或将面临额外风险。

总体而言,惠誉授评银行的消费贷敞口处于较低水平,平均约占贷款总额的5%。然而,少数惠誉授评中型银行的敞口较高,最高可达其贷款总额的15%。惠誉预期,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将保持在适中水平,预计未来几年间,债务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将大致稳定在115%左右。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